吉萨大金字塔

吉萨大金字塔
David Meyer

吉萨大金字塔(又称胡夫金字塔或契奥普斯金字塔)的建造者们所取得的惊人成就令世人叹为观止。 从第四王朝法老胡夫(Khufu)到金字塔的设计者法老的大臣赫米乌努(Hemiunu),再到由大约两万名工人和熟练技工组成的团队,他们历经二十年的艰辛才完成了这座金字塔,堪称人类的奇迹。远见卓识

吉萨大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中最古老的一座,也是唯一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座,在公元 1311 年林肯大教堂尖顶建成之前的 3800 多年里,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人造建筑。

即使拥有当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重型起重机械,要想再现金字塔建造过程中的精确度,或者再现将巨大石块粘合在一起的砂浆的粘合强度,也是一项挑战。

目录

See_also: 岩石的象征意义(七大含义)

    关于吉萨大金字塔的事实

      • 大金字塔是最古老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唯一保存相对完整的金字塔。
      • 它是为第四王朝法老胡夫建造的
      • 有证据表明,建造这座建筑需要 20 000 名工人和巨大的后勤支持
      • 工人和工匠的建筑工作获得报酬
      • 大金字塔于公元前 2560 年左右建成,耗时 20 年。
      • 它是吉萨墓地 3 座大型金字塔群的一部分
      • 它的边长为 230.4 米(755.9 英尺)见方
      • 大金字塔高 146.5 米(480.6 英尺),直插加沙的天空
      • 据估计,金字塔重约 590 万吨
      • 占地面积约 55,000 平方米(592,000 平方英尺)。
      • 大金字塔由大约 230 万块采石砌成
      • 据估计,每块砖至少有 2 吨重。
      • 石块之间的缝隙只有 0.5 毫米(1/50 英寸)宽

    愤怒的辩论

    虽然吉萨大金字塔背后的工程是传奇性的,但胡夫建造金字塔的意图一直是埃及学家、历史学家、工程师和大众科学家之间激烈争论的主题,而且经常是有争议的。

    尽管许多金字塔都被证明是坟墓,但对于大金字塔的用途却众说纷纭。 大金字塔内部竖井的位置、大金字塔与猎户座三星的对齐、小金字塔群以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人曾被埋葬在金字塔中,这些都表明大金字塔的设计可能另有目的。此外,金字塔的侧面几乎与指南针的正北方向完全一致。

    吉萨大金字塔也位于地球陆地的中心。 在地球上,南北平行线和东西平行线的交叉点只有两个。 其中之一就是吉萨大金字塔所在地。

    大金字塔光滑、有棱有角、闪闪发光的白色石灰石侧面象征着太阳的光芒,旨在帮助国王的灵魂升入天堂,与天神,特别是埃及太阳神拉会合。

    其他评论家认为,大金字塔的建造另有目的:

    1. 金字塔实际上是巨大的古代发电厂
    2. 设计金字塔的目的是为了在发生大饥荒时储存粮食
    3. 金字塔是外星飞船的导航信标
    4. 金字塔中藏有一座尚未被发现的古代知识图书馆
    5. 金字塔是巨大水泵的外壳
    6. 俄罗斯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金字塔集中了电磁能量,并将其集中在地下。
    7. 金字塔就像一个谐振器,以设定的频率振荡,吸引并放大无线电波
    8. 研究人员发现,大金字塔与其石灰岩块相互作用,在 "国王室 "中积聚能量,并将其引导至底部下方的点,即四个室中的第三个室。

    出色的设计

    吉萨大金字塔建于约公元前 2589 年至约公元前 2504 年之间,大多数埃及学家都认为吉萨大金字塔是作为胡夫法老的陵墓而建造的。 法老的大臣赫米乌努被认为既是金字塔的主要建筑师,也是金字塔建造过程中所需的迷宫般后勤支持的监督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吉萨大金字塔的外层石灰岩保护层逐渐脱落,再加上地震和风雨侵蚀等环境力量的累积影响,大金字塔实际上已经缩小了。

    即使按照现代标准,大金字塔的建造精度也令人惊叹。 金字塔的底座与水平面的距离仅为 15 毫米(0.6 英寸),而每个底座的边长都在 58 毫米之内,四边相等。 这个庞大的建筑还以真正的南北轴线为准线,误差仅为 3/60 度。

    目前对建造大金字塔所需时间的估计从 10 年到 20 年不等。 假设建造时间为 20 年,则每小时需要铺设和粘合约 12 块石块,即每周 7 天、每天 24 小时每天铺设和粘合 800 吨石块。 据估计,大金字塔的 230 万块石块每块重达 2 吨到 30 吨不等。国王寝宫的屋顶由九块石板砌成,总重量约 400 吨。

    大金字塔实际上是一个八面结构,而不是一个四面结构。 金字塔的四个面都有微妙的凹陷,这些凹陷只能从空中看到,与地球的弧度相吻合。

    支撑这样一个巨大的建筑需要一个非常稳定和坚固的地基。 大金字塔所处的高原是坚固的花岗岩基岩。 此外,金字塔基石的地基采用了球窝结构。 这使吉萨大金字塔能够抵御地震和剧烈的温度波动,同时保持其重要的结构完整性。

    虽然化学工程师已经能够确定大金字塔所用灰泥的化学成分,但现代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复制这种灰泥的尝试却一直没有成功。 有趣的是,这种灰泥被证明比它所粘合的石头更坚固,并能继续牢牢地将石块固定在原地。

    最近的证据表明,金字塔是由数千名熟练工匠和非熟练工人组成的志愿劳动力建造的。 每年,当埃及广袤的农田被尼罗河洪水淹没时,法老都会动员这些劳动力参与其不朽的建筑工程。 据估计,建造金字塔时使用了多达 20 万名熟练工人。吉萨金字塔的建造。

    只有三座金字塔安装了旋转门,大金字塔就是其中之一。 门本身重达近 20 吨,但其平衡性非常好,可以轻易地从内部打开。 门的外部非常平整,从外部根本无法辨认。 即使发现了它的位置,光滑的外部表面也没有手柄,无法获得胡夫的父亲和祖父的金字塔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两座藏有旋转门的金字塔。

    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白光

    新建成的吉萨大金字塔有一层 14.4 万块白色石灰岩套石。 这些石头反光性极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它们由高度抛光的图拉石灰岩构成,倾斜的表面反射着阳光。 一些埃及学家甚至认为,即使从太空中也能看到大金字塔。 这就难怪了古埃及人称大金字塔为 "Ikhet "或 "光辉之光"。

    金字塔的外壳石块以紧密相扣的模式铺设,并用粘合石块粘合在一起。 外壳石块的保护结构非常精确,薄刀片都无法插入缝隙。 这些外壳石块除了为大金字塔的外部结构提供保护外,还对金字塔的结构完整性做出了贡献。

    See_also: 中世纪的神职人员

    公元 1303 年,一场大地震震松了大金字塔的外壳石层,使许多石块脱落。 这些脱落的石块随后被掠夺,用于修建寺庙,后来又被用于修建清真寺。 这些掠夺行为使大金字塔失去了光滑的外表,饱受风雨的侵蚀。

    大金字塔内部布局

    与其他金字塔相比,吉萨大金字塔的内部迷宫般复杂得多。 它由三个主要密室组成。 上层密室如今被称为国王密室。 王后密室位于金字塔中央,底部则是未完工的下层密室。

    在国王墓室的上方有五个紧凑的墓室。 这些墓室都很粗糙,没有完工。 一些埃及学家推测,这些墓室是为了在国王墓室的屋顶坍塌时保护国王墓室。 鉴于国王墓室的一面墙是用石灰岩(一种比较松软的岩石)砌成的,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从距离地面 17 米(56 英尺)的地面入口可以进入金字塔。 长长的、倾斜度很大的走廊将这些房间连接起来。 小前厅和装饰门将这些走廊间隔开来。

    由于石块体积庞大,大金字塔的内部温度始终保持在 20 摄氏度(68 华氏度),似乎不受吉萨高原夏季沙漠炙热环境的影响。

    最初发现大金字塔内部竖井时,人们认为它们主要用于通风。 然而,当代研究表明,这些竖井精确地对准了猎户座的各个星星。 埃及工程师罗伯特-鲍瓦尔发现,吉萨的三座金字塔群与猎户座腰带上的三颗星星对准。 其他一些天文学家指出,这些竖井的方位证明,它们的设计是为了让法老王的灵魂在死后能够前往这些星星,使他最终变成天上的神。

    国王的墓室里有一个用一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的棺木。 古埃及人是如何将如此巨大的花岗岩挖空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这个棺木无法穿过大金字塔狭窄的通道,这说明它是在金字塔建造过程中被放置在这里的。 同样,虽然埃及学家认为大金字塔是为了作为在法老墓中,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棺椁中曾埋葬过任何人。

    最初对金字塔进行勘探时,并未在内部发现象形文字。 后来发现了一些标记,表明曾有工作人员在此工作过。 2011 年,杰迪项目宣布在王后室通往国王室的竖井旁的一个房间内发现了涂有红色的象形文字。 英国工程师 Waynman Dixon 在其中一个房间内发现了一个黑色闪长岩球和一件青铜工具。虽然这些物体的用途仍不明确,但有一种假设认为它们与以下方面有关

    虽然这两项发现的作用尚不清楚,但它们可能与一个神圣的仪式 "张嘴 "有关。陨铁在当时极为罕见。

    回顾过去

    吉萨大金字塔由法老胡夫(Khufu)在大约 4500 年前建造,其建造过程和原因一直困惑着埃及学家、工程师和游客。

    标题图片来源:Nina,挪威语维基百科[CC BY-SA 3.0],维基共享资源




    David Meyer
    David Meyer
    Jeremy Cruz, a passionate historian and educator, is the creative mind behind the captivating blog for history lovers, teachers, and their students. With a deep-rooted love for the past and an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spreading historical knowledge, Jeremy has established himself as a trusted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inspiration.Jeremy's journey into the world of history began during his childhood, as he avidly devoured every history book he could get his hands on. Fascinated by the stori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pivotal moments in time, and the individuals who shaped our world, he knew from an early age that he wanted to share this passion with others.After completing his formal education in history, Jeremy embarked on a teaching career that spanned over a decade. His commitment to fostering a love for history among his students was unwavering, and he continually sought innovative ways to engage and captivate young minds. Recognizing the potential of technology as a powerful educational tool, he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the digital realm, creating his influential history blog.Jeremy's blog is a testament to his dedication to making history accessible and engaging for all. Through his eloquent writing, meticulous research, and vibrant storytelling, he breathes life into the events of the past, enabling readers to feel as if they are witnessing history unfold beforetheir eyes. Whether it's a rarely known anecdot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a significant historical event, or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ves of influential figures, his captivating narratives have garnered a dedicated following.Beyond his blog, Jeremy is also actively involved in various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efforts, working closely with museums and local historical societies to ensure the stories of our past are safeguarde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Known for his dynamic speaking engagements and workshops for fellow educators, he constantly strives to inspire others to delve deeper into the rich tapestry of history.Jeremy Cruz's blog serves as a testament to 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making history accessible, engaging, and relevant in today's fast-paced world. With his uncanny ability to transport readers to the heart of historical moments, he continues to foster a love for the past among history enthusiasts, teachers, and their eager students a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