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金字塔

古埃及金字塔
David Meyer

永恒的金字塔也许是古埃及文化留给我们最有力的遗产。 这些不朽的建筑在全球各地一眼就能认出,在我们的想象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提到金字塔,人们就会联想到巍然屹立在吉萨高原上的三座神秘建筑。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埃及至今仍保存着七十多座金字塔,它们散布在从吉萨到尼罗河谷的所有建筑群中。 在其鼎盛时期,它们是宗教崇拜的伟大中心,周围是庞大的神庙群。

目录

    埃及金字塔及其他

    虽然金字塔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形状,但这些具有巨大四边形底座的纪念碑,在升起后形成了一个清晰的三角形点,从而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金字塔主要与古埃及有关,但它最早出现在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金字塔(一种复杂的泥砖建筑)中。 希腊人也在 Hellenicon 采用了金字塔,但由于保存状况不佳和缺乏历史记录,金字塔的用途仍不明确。

    直到今天,塞斯提乌斯金字塔仍矗立在罗马圣保罗门附近。 该金字塔建于约公元前 18 年至公元前 12 年,高 125 英尺,宽 100 英尺,是地方行政长官盖乌斯-塞斯提乌斯-埃普洛的陵墓。 金字塔还从埃及南部进入了古代努比亚王国梅罗。

    See_also: 象征治愈的九大花卉

    同样神秘的中美洲金字塔采用了与埃及金字塔类似的设计,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埃及与特诺奇蒂特兰、蒂卡尔、奇琴伊察等庞大的中美洲城市之间存在文化交流。 学者们认为,玛雅人和该地区其他土著部落使用巨大的金字塔来代表他们的山脉。 这象征着他们试图他们越来越接近神的境界和对神山的敬畏。

    奇琴伊察的埃尔卡斯蒂略金字塔是专门为了在每年春分和秋分时迎接大神库库尔坎重返人间而设计的。 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投下的影子仿佛是蛇神从金字塔的阶梯滑向地面,这要归功于缜密的数学计算和巧妙的建筑技术。

    埃及的金字塔

    古埃及人把他们的金字塔称为 "mir "或 "mr"。 埃及金字塔是皇家陵墓。 人们认为,金字塔是刚刚去世的法老的灵魂通过芦苇地升入来世的地方。 金字塔最顶端的顶石是灵魂踏上永恒旅程的地方。 如果皇家灵魂愿意,它同样可以通过芦苇地返回。一座栩栩如生的法老雕像就像一座灯塔,为灵魂提供了一个易于识别的归宿点。

    在早期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3150 年至公元前 2700 年),较简单的玛斯塔巴陵墓为皇室和平民服务。 在整个旧王国时期(约公元前 2700 年至公元前 2200 年),这种陵墓仍在继续建造。 在早期王朝时期的初期(约公元前 3150 年至公元前 2613 年),在第三王朝法老乔瑟国王(约公元前 2667 年至公元前 2600 年)统治时期(约公元前 2670 年至公元前 2613 年),出现了以金字塔为基础的概念。

    Djoser 的宰相兼首席建筑师 Imhotep 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新概念,即完全用石头为国王建造一座不朽的陵墓。 Imhotep 重新设计了之前的墓塔,用石灰石砖块取代了墓塔的泥砖。 这些砖块形成了一系列层级,层层相叠。 每一层都比前一层略小,直到最后一层。最后一层形成了一个阶梯状的金字塔结构。

    埃及的第一座金字塔建筑就这样诞生了,它就是今天埃及学家所熟知的位于萨卡拉的乔瑟尔阶梯金字塔。 乔瑟尔金字塔高 62 米(204 英尺),由六个独立的 "阶梯 "组成。 乔瑟尔金字塔坐落的平台长 109 米、宽 125 米(358 米、411 英尺),每个 "阶梯 "上都覆盖着石灰岩。 乔瑟尔金字塔位于一个由神庙组成的宏伟建筑群的中心、伊姆霍特普的宏伟设计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第四王朝的法老斯诺夫鲁建造了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金字塔。 斯诺夫鲁在达舒尔完成了两座金字塔,并在迈杜姆完成了他父亲的金字塔。 这些金字塔的设计也采用了伊莫顿的渐变石灰石块设计。 不过,金字塔的石块形状随着结构的变细而逐渐变细,使金字塔的外表面更加平整无缝。金字塔而不是我们熟悉的 "台阶",因为 "台阶 "需要石灰岩覆盖。

    埃及的金字塔建筑以宏伟的吉萨胡夫大金字塔而达到顶峰。 大金字塔以惊人的精确占星术定位,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的幸存者。 大金字塔由惊人的 230 万块独立石块组成,基座占地 13 英亩。

    大金字塔外层覆盖着白色石灰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它从一座小城的中心拔地而起,方圆数英里都能看到。

    古王国金字塔

    古王国第四王朝的国王们接受了伊莫顿的开创性创新。 斯奈费鲁(约公元前 2613 年至公元前 2589 年)被认为开创了古王国的 "黄金时代"。 斯奈费鲁的遗产包括在达舒尔建造的两座金字塔。 斯奈费鲁的第一个项目是位于迈杜姆的金字塔。 当地人称其为 "假金字塔",学术界则因其形状而将其命名为 "坍塌的金字塔"。与其说它是一座真正的金字塔,倒不如说它更像一座从碎石地中拔地而起的高塔。

    迈杜姆金字塔被认为是埃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金字塔。 学者们将 "真正意义上的金字塔 "定义为均匀对称的建筑,其阶梯平滑地覆盖在无缝的侧面上,逐渐变细,最后形成一个轮廓分明的金字塔塔尖或塔顶石。 迈杜姆金字塔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其外层的地基是沙土,而不是伊姆霍特普偏爱的岩石地基,这引发了它的失败伊姆霍特普对最初的金字塔设计所做的这些修改并没有重复。

    至于其外层的坍塌是发生在建造阶段,还是在建造之后,因为地基不稳而被风雨侵蚀,埃及古物学家仍有分歧。

    揭开埃及人如何搬运金字塔巨型石块之谜

    最近在埃及东部沙漠的一个石膏采石场发现了可以追溯到 4500 年前的古埃及石工斜坡,这揭示了古埃及人是如何切割和运输如此巨大的石块的。 据信,这一发现可以追溯到胡夫统治时期和巨型大金字塔的建造时期,这在同类发现中尚属首次。

    在哈特努布采石场发现的古代坡道由两个楼梯平行排列,两边都有柱洞。 埃及考古学家认为,绳索是用来把巨大的石块拖上坡道的。 工人们拉着绳索,慢慢地从石块两边的楼梯走上去。 这种系统有助于减轻拉动巨大负荷时的一些压力。

    每根粗 0.5 米(1.5 英尺)的巨大木柱都是系统的关键,因为它们可以让一组工人从下面拉,而另一组工人从上面拖。

    See_also: 15 个最有寓意的内心宁静标志

    考虑到金字塔工人搬运石块的重量,这使得斜坡的倾斜角度达到了人们曾经认为可能达到的两倍。 类似的技术可以让古埃及人将巨大的石块拖上建造大金字塔所需的陡峭斜坡。

    金字塔建筑村

    胡夫(公元前 2589 年至公元前 2566 年)在建造吉萨胡夫大金字塔时,吸取了其父斯内费卢的经验。 胡夫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以支持这一庞大的建筑工程。 在工地周围,工人住房、商店、厨房、作坊和工厂、储藏仓库、神庙和公共花园等建筑群拔地而起。 埃及的金字塔建造者在尼罗河洪水导致农作停顿时,他们既是有偿劳动者,也是从事社区服务的劳动者或兼职劳动者。

    在大金字塔施工现场工作的男女工人享受国家提供的住房和丰厚的劳动报酬。 这种集中施工的成果至今仍令游客叹为观止。 大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奇迹,直到公元 1889 年巴黎埃菲尔铁塔竣工、大金字塔是地球上最高的人造建筑。

    第二和第三吉萨金字塔

    胡夫的继任者卡夫雷(公元前 2558 年至公元前 2532 年)在吉萨建造了第二座金字塔。 卡夫雷还被认为是用一块巨大的天然石灰石建造了大狮身人面像。 第三座金字塔是由卡夫雷的继任者门考尔(公元前 2532 年至公元前 2503 年)建造的。 一幅可追溯到约公元前 2520 年的雕刻详细描述了门考尔是如何检查他的金字塔,然后分配 50 名工人为他建造坟墓的。雕刻的部分内容写道:"国王陛下命令不得强迫任何人劳动",并要求清除建筑工地上的垃圾。

    政府官员和工人是吉萨社区的主要居民。 在第四王朝史诗般的金字塔建造阶段,由于资源的减少,卡夫雷的金字塔和墓地建筑群的规模略小于胡夫的,而门考尔的占地面积比卡夫雷的更紧凑。他在萨卡拉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大的玛斯塔巴古墓,作为他的安息之地。

    金字塔建筑的政治和经济成本

    事实证明,这些金字塔给埃及国家带来的代价既是政治上的,也是经济上的。 吉萨只是埃及众多墓地中的一个。 每个建筑群都由神职者管理和维护。 随着这些遗址规模的扩大,神职者以及负责管理墓地所在地区的游牧民族首领或地区长官的影响力和财富也随之增加。后来的古王国统治者为了节约经济和政治资源,缩小了金字塔和神庙的建造规模。 从金字塔到神庙的转变预示着神职统治权的扩张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 埃及的纪念碑不再是献给国王的,而是献给神的!

    回顾过去

    据估计,现存的埃及金字塔有 138 座,尽管经过数十年的深入研究,新的发现仍在不断涌现。 如今,关于吉萨大金字塔的新理论时常引起争议,研究人员和游客仍对其着迷不已。

    标题图片来源:Ricardo Liberato [CC BY-SA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David Meyer
    David Meyer
    Jeremy Cruz, a passionate historian and educator, is the creative mind behind the captivating blog for history lovers, teachers, and their students. With a deep-rooted love for the past and an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spreading historical knowledge, Jeremy has established himself as a trusted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inspiration.Jeremy's journey into the world of history began during his childhood, as he avidly devoured every history book he could get his hands on. Fascinated by the stori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pivotal moments in time, and the individuals who shaped our world, he knew from an early age that he wanted to share this passion with others.After completing his formal education in history, Jeremy embarked on a teaching career that spanned over a decade. His commitment to fostering a love for history among his students was unwavering, and he continually sought innovative ways to engage and captivate young minds. Recognizing the potential of technology as a powerful educational tool, he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the digital realm, creating his influential history blog.Jeremy's blog is a testament to his dedication to making history accessible and engaging for all. Through his eloquent writing, meticulous research, and vibrant storytelling, he breathes life into the events of the past, enabling readers to feel as if they are witnessing history unfold beforetheir eyes. Whether it's a rarely known anecdot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a significant historical event, or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ves of influential figures, his captivating narratives have garnered a dedicated following.Beyond his blog, Jeremy is also actively involved in various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efforts, working closely with museums and local historical societies to ensure the stories of our past are safeguarde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Known for his dynamic speaking engagements and workshops for fellow educators, he constantly strives to inspire others to delve deeper into the rich tapestry of history.Jeremy Cruz's blog serves as a testament to 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making history accessible, engaging, and relevant in today's fast-paced world. With his uncanny ability to transport readers to the heart of historical moments, he continues to foster a love for the past among history enthusiasts, teachers, and their eager students a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