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
David Meyer

人们对中世纪的教育有很多误解。 很多人认为当时几乎没有教育,人们都是文盲。 虽然教育水平取决于你的地位,但中世纪社会各阶层都在大力推动教育。

在中世纪,大多数正规教育都是宗教教育,在修道院和大教堂学校以拉丁语进行。 11 世纪,我们开始看到西欧大学的建立。 教区和修道院学校提供免费的基础识字教育。

在中世纪,如何接受教育取决于几个方面。 贵族更有可能接受正规教育,而农民则通常通过学徒制接受贸易指导。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中世纪的正规初等教育、学徒制和大学教育。

目录

    中世纪的正规教育

    中世纪接受正规教育的人大多是男孩。 他们或被送往教会接受教育,或出身高贵。 有些人幸运地接受了镇上校长的教育。

    中世纪的正规学校教育大多由教会管理。 需要接受教育的男孩要么进入修道院,要么进入大教堂学校。 即使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城市学校,其课程也深受宗教影响。

    有些女孩在学校、修道院或贵族学校接受教育,有些女孩则由母亲或家庭教师教育。

    通常情况下,如果父母认为有必要且有钱,孩子们就会接受教育。 中世纪的学校可以在教堂、城镇文法学校、修道院、尼姑庵和商业学校中找到,教孩子们读书。

    由于准备羊皮纸的费用昂贵,学生们很少记笔记,他们的大部分作业都是背诵的。 同样,测验和考试通常也是口头考试,而不是书面考试。 直到 18 世纪和 19 世纪晚期,我们才看到大学考试向书面考试转变。

    中世纪的教育从几岁开始?

    对于学徒来说,孩子们从 7 岁左右开始就被送去受训,并由他们的主人寄养。

    家庭教育早在三四岁时就开始了,那时孩子们学习儿歌、歌曲和基本的阅读。

    许多孩子会向母亲学习阅读要领(如果她们受过教育的话),以便能够阅读祈祷书。

    中世纪的妇女学习阅读不仅是为了宗教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她们管理家务的能力。 当男人外出打仗、巡视国土或出于政治原因时,妇女需要管理家务,因此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有价值,教育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例如,学习成为神职人员的男孩可能会学习到十几岁。 他们会学习到十几岁和二十出头,以便在社会中担任更高的角色,如律师或神学博士。

    中世纪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由于中世纪的大多数学校教育都属于教会的管辖范围,因此它们主要是宗教性的。 歌曲初等学校、修道院学校和文法学校是三种主要类型的学校。

    小学歌曲学校

    初等教育通常只针对男孩,以阅读和演唱拉丁圣歌为中心。 这些学校通常附属于教堂,由宗教当局管理。 通过演唱这些拉丁教会歌曲,男孩们打下了拉丁语的基础。

    See_also: 匈奴王阿提拉长什么样?

    如果他们运气好,宋氏小学有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牧师,他们可能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

    随着中世纪的发展,修道院学校成为了学习中心,男孩们可以在这里学习拉丁语和神学以外的其他科目。

    除了希腊文和罗马文,修道院学校还教授物理、哲学、植物学和天文学。

    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提供比初等歌谣学校更好的教育,侧重于语法、修辞和逻辑。 教学使用拉丁语。 中世纪后期,课程范围扩大,包括自然科学、地理和希腊语。

    中世纪的儿童在学习什么?

    男孩和女孩最先学会用拉丁文阅读。 大多数神学文献和重要学术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写成的。 如果母亲受过教育,孩子们就会从母亲那里学到最初的阅读技能。

    中世纪的祈祷书上有圣安妮教她的孩子圣母玛利亚读书的图像。

    后来,在中世纪末期,人们也开始接受母语教育,这就是所谓的方言教育。

    最初的教育被细分为七个文科单元,称为三科和四科。 这些单元构成了古典学校教育的基础。

    古典教育中的三科包括拉丁语语法、修辞学和逻辑学,其余四科为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 从这里开始,学生们将通过教会、文员工作或(如果他们是男性)大学继续深造。

    中世纪的大学教育是什么?

    西欧最早的大学建立在今天的意大利,也就是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 从 11 世纪到 15 世纪,英格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苏格兰相继建立了更多的大学。

    大学是以艺术、神学、法律和医学为重点的教育中心,由早期的修道院和大教堂学校的传统演变而来。

    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传播天主教对受过更多教育的神职人员的需求。 虽然在修道院接受教育的人可以阅读和完成礼仪,但如果你想在教会内晋升到更高的层次,就不能依靠这种初级教育了。

    教学语言为拉丁语,包括三门课程和四门课程,后来又增加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

    中世纪是如何教育农民的?

    由于正规教育是为富人提供的,很少有农民接受同样的教育。 一般来说,农民需要学习工作技能。 他们通过在土地上和家里以父母为榜样来获得这些技能。

    到了孩子们长大成人的时候,那些无法继承遗产的孩子通常会被送去做奴隶。 女儿通常会被嫁出去,而长子则会继承土地。

    剩下的儿子需要学习和做买卖,或在其他农场工作,希望有一天能买到自己的土地。

    通常情况下,孩子们在十几岁时就被安排当学徒,但有时也会在他们更小的时候。 在某些情况下,学徒期的一部分内容包括学习阅读和写作。

    虽然假定大多数农民都是文盲,但这只是假定他们不能用拉丁语(正规教育的语言)读写。 许多人可能会用他们的方言读写。

    See_also: 象征爱情的 11 种顶级花卉

    1179 年,教会通过了一项法令,规定每个大教堂都必须为那些穷得付不起学费的男孩聘请一名教师。 地方教区和修道院也设立了免费学校,提供基本的识字教育。

    中世纪有多少人受过教育?

    在 14 世纪晚期的巴黎教学 法国大纪事 :戴冕的学生席地而坐

    未知作者未知作者,公有领域,通过维基共享资源

    由于中世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不可能用一个数字来回答这个问题。 虽然中世纪早期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数较少,但到 17 世纪,识字率要高得多。

    1330 年,据估计只有 5%的人口识字。 然而,整个欧洲的教育水平开始提高。

    本图来自《我们的数据世界》(Our World In Data),显示了从 1475 年到 2015 年的全球识字率。 在英国,1475 年的识字率为 5%,但到 1750 年已上升到 54%。 相比之下,荷兰 1475 年的识字率为 17%,到 1750 年已达到 85%。

    教会如何影响中世纪的教育?

    因此,教育是宗教体验的一部分--教育是教会传播宗教以拯救尽可能多的灵魂的方式。

    今天,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增加他们成功的机会,而中世纪的教育目标却不那么世俗。

    随着教会中对更高职位的追求不断增加,大教堂学校的教师无法应付学生的数量。 富裕的学生会聘请教师,这成为后来大学的基础。

    大学开始开设更多的理科课程,宗教教育逐渐转向世俗教育。

    结论

    贵族子弟最有可能接受正规教育,农民则通过学徒接受教育。 农奴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允许接受教育。 正规教育从拉丁文扫盲开始,扩展到艺术、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

    中世纪欧洲的大部分正规教育都是由天主教会监管的。 教育的重点是教会经文和祈祷书。 其目的是传播基督教和拯救灵魂,而不是追求进步。

    参考资料

    1. //www.britannica.com/topic/education/The-Carolingian-renaissance-and-its-aftermath
    2. //books.google.co.uk/books/about/Medieval_schools.html?id=5mzTVODUjB0C&redir_esc=y&hl=en
    3. //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9695940120033243 //www.getty.edu/art/collection/object/103RW6
    4. //liberalarts.online/trivium-and-quadrivium/
    5. //www.medievalists.net/2022/04/work-apprenticeship-service-middle-ages/
    6. Orme, Nicholas (2006)。《中世纪学校》。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7. //ourworldindata.org/literacy
    8. //www.cambridge.org/core/books/abs/cambridge-history-of-science/schools-and-universities-in-medieval-latin-science/

    标题图片来源:Laurentius de Voltolina,公有领域,通过维基共享资源




    David Meyer
    David Meyer
    Jeremy Cruz, a passionate historian and educator, is the creative mind behind the captivating blog for history lovers, teachers, and their students. With a deep-rooted love for the past and an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spreading historical knowledge, Jeremy has established himself as a trusted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inspiration.Jeremy's journey into the world of history began during his childhood, as he avidly devoured every history book he could get his hands on. Fascinated by the stori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pivotal moments in time, and the individuals who shaped our world, he knew from an early age that he wanted to share this passion with others.After completing his formal education in history, Jeremy embarked on a teaching career that spanned over a decade. His commitment to fostering a love for history among his students was unwavering, and he continually sought innovative ways to engage and captivate young minds. Recognizing the potential of technology as a powerful educational tool, he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the digital realm, creating his influential history blog.Jeremy's blog is a testament to his dedication to making history accessible and engaging for all. Through his eloquent writing, meticulous research, and vibrant storytelling, he breathes life into the events of the past, enabling readers to feel as if they are witnessing history unfold beforetheir eyes. Whether it's a rarely known anecdot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a significant historical event, or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ves of influential figures, his captivating narratives have garnered a dedicated following.Beyond his blog, Jeremy is also actively involved in various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efforts, working closely with museums and local historical societies to ensure the stories of our past are safeguarde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Known for his dynamic speaking engagements and workshops for fellow educators, he constantly strives to inspire others to delve deeper into the rich tapestry of history.Jeremy Cruz's blog serves as a testament to 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making history accessible, engaging, and relevant in today's fast-paced world. With his uncanny ability to transport readers to the heart of historical moments, he continues to foster a love for the past among history enthusiasts, teachers, and their eager students alike.